千年一遇

千年一遇

网页新闻贴吧知道网盘图片视频地图文库资讯采购百科百度首页登录注册进入词条全站搜索帮助首页秒懂百科特色百科知识专题加入百科百科团队权威合作个人中心收藏查看我的收藏0有用+10千年一遇播报讨论上传视频概率用语、网络热词展开2个同名词条千年一遇,原为概率学术语,指某事件每年发生概率为0.1%,在水文气象领域常用于描述洪水重现期的数学概率 [3-4] [22]。该表述在暴雨灾害报道中常引发公众误读,如2021年河南暴雨期间出现的"五十年一遇"、"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甚至"5000年一遇"等定性曾引发网络争议 [1-2] [4],有研究者指出在缺乏可靠长时效降雨记录的情况下难以准确评估此类概率。"N年一遇"概念源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地质调查局提出的"100-year event",用于评价1%概率事件的工程可靠性,中文译为"百年一遇" [3] [22]。中国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引入该体系,结合统计学与气象学对暴雨进行定量表征,并以当地气候数据为基准设定标准 [3] [10] [15]。由于多数城市只有约70年降雨记录,实际计算中需通过有限数据外推拟合理论频率曲线 [10] [14-15]。中国在2014年发布的《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编制和设计暴雨雨型确定技术导则》要求修订暴雨强度公式 [13-14] [20]。中文名千年一遇流行时间2021年7月目录1概念原意▪概念由来▪计算方式2舆情事件▪2005年▪2021年3表态修正概念原意播报编辑概念由来包括“千年一遇”在内的“N年一遇”的表述,原本是对概率学上的“重现期”的一种通俗化描述。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官网介绍,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开始使用“100-year event”这一概念进行风险评估,目的是评价“百分之一概率事件下,工程项目的可靠性”。“100-year event”翻译成中文,就成了我们常常能看到的“百年一遇”。这里所谓的“百年一遇”其实就是1%概率事件;“千年一遇”事件,即“每年发生的概率为0.1%”的事件。 [3]另据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杨大文介绍,“N年一遇”是统计学与气象学、水文学相结合对暴雨和洪水大小的一种定量表征。一个降雨时间序列可能是100年、500年或者无限长,举例来说,从统计上讲,某地一天下了500毫米的雨,过去100年的数据中,一天超过500毫米的降雨只出现一次,则可称这场雨是100年一遇的。“二战”前后,基于频率的防洪设计标准已经在世界上广泛应用。“N年一遇”的概念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经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由于城市发展需要面对防洪等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也从苏联引进了这套设计的思路和方法,这在全世界基本上是通用的。 [10]计算方式截至2021年,中国有观测记录的时间序列很少超过100年,科技人员就把过去50年或60年的所有观测数据拿来分析,再通过数学公式推导,得出理论的频率曲线。这个频率曲线可以外延,可以大体推算出100年甚至1000年的暴雨降雨量是多少。但百年一遇、尤其是千年一遇的暴雨更像是一个估计,并非完全准确的绝对值。此外,由于中国南方和北方地理气候差距大,因此每个地方“N年一遇”都是以当地为标准,而非全国一致的标准。 [10]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生态市政院副院长吕红亮表示,从建模原理来看,暴雨和雨水径流计算模型运用了统计学三大相关系数之皮尔森相关系数,即通过有限的统计数据去推算一个年份发生某种强度的洪水概率,亦即是通过统计数据加趋势外推。由于大多数城市从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才开始有统计数据,数据存量不足以涵盖百年乃至千年,也难以剔除偶然项,故而选取了模型推理的方式,这样才具有可行性。 [15]由于数据样本不足,将概率学运用于水文水利行业,不仅见于暴雨和雨水径流计算工作上,还见于许多水利工程。2014年,中国气象局、住建部曾联合发布《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编制和设计暴雨雨型确定技术导则》,要求做好暴雨强度公式修订工作。截至2015年5月,全国102个城市暴雨强度公式修订完成。 [14-15]舆情事件播报编辑2005年2005年,黑龙江宁安市沙兰镇发生百余名学生惨死于山洪悲剧(2005年黑龙江宁安市沙兰镇山洪灾害)后,时任黑龙江省水文局局长董淑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说,这场洪灾属200年一遇,无法预知。 [11]这种表述遭受舆论质疑,有观点认为此说缺乏水文气象资料支撑,且担心今后抗灾表态出现“500年一遇”、“千年一遇”之类“攀比”情形。同年,河南南阳市南召县境内遭遇暴雨。当地媒体报道在中使用“千年一遇”字样,此种表述,因无法真正提供如此长时段的水文气象资料,同样受到舆论质疑。 [8]四川达州亦被曝出在2004年、2005年连续两年宣称遭遇“百年一遇”洪水。 [12]也有观点认为,“×年一遇”本身是一个科学的概念,真正值得质疑的,并非“×年一遇”本身,而是为什么这样的洪水会频频发生,洪水造成的损害会如此之大,有关部门是否真正尽到自己的责任。 [9]尽管受到批评,但此类说法在此后仍屡次出现。如2010年达州遭遇洪水,相关报道继续使用“百年不遇”之表述。 [21]2021年灾情概况主条目:7·20河南暴雨,7·20郑州特大暴雨2021年7月17日后,河南省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极端强降雨天气,大部地区降暴雨或大暴雨。河南省气象台副台长苏爱芳于7月21日表示,此次暴雨呈现如下特征。 [5]累计雨量大:17日8时至21日8时,河南省平均降雨量达144.7毫米;郑州市平均降雨量458.2毫米,郑州新密市白寨累计降雨量最大达918.9毫米,郑州国家级气象观测站772毫米,部分地区累计降雨量已超当地年平均降雨量(郑州全年平均降雨量641毫米)。 [5] [7]持续时间长:本次过程从7月17日8时开始,已持续4天。最强降雨时段出现在19日至20日,郑州连续两天出现大暴雨到特大暴雨。 [5] [7]短时降雨强:郑州、开封等多地1小时降雨量超过100毫米,其中郑州气象观测站最大小时降雨量达201.9毫米(20日16时至17时),突破中国大陆小时降雨量历史极值(198.5毫米,河南林庄,1975年8月5日)。郑州局地3小时最大降雨量达333毫米。 [5] [7]降雨极端性突出:本次强降雨过程中,郑州、嵩山、新密等10个国家级气象站日降水量突破建站以来历史极值。其中,郑州市二七区尖岗气象站24小时降雨量高达696.9毫米,超过郑州全年平均降水总量。 [5] [7]7月26日,河南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披露,据初步统计,7月16日以来,截至26日12时,此轮强降雨造成全省150个县(市、区)1558个乡镇1290.74万人受灾,因灾遇难69人。 [6]“大于500年一遇”“大于500年一遇”2021年7月20日,河南省水利厅决定于该日17时起,将水旱灾害防御III级应急响应提升为II级应急响应。报道并梳理数据称:“7月18日8时至20日15:30分,最大点雨量郑州市荥阳环翠峪雨量站718.5mm,寺沟673mm、刘河628mm、王宗店607mm,巩义市段河雨量站628.5mm、新中雨量站616.5mm、和沟601mm,重现期均大于500年一遇。” [16]“超千年一遇”“超千年一遇” [18]2021年7月20日晚9时,郑州市气象局在其官方微博发布视频,以“超过千年一遇”形容郑州遭遇的暴雨灾害。 [15]该局梳理数据称:郑州7月20日16时~17时,一个小时的降雨量达到了201.9mm。7月19日20时到20日20时,单日降雨量552.5mm。17日20时到20日20时,三天的过程降雨量617.1mm。其中小时降水,单日降水均已突破自1951年郑州建站以来70年的历史记录。郑州常年平均全年降雨量为640.8mm,相当于这三天下了以往一年的量。总之,从气候学的角度来看,小时降水、日降水的概率,重现期通过分布曲线拟合来看,郑州此次降雨都是超千年一遇的。 [1]“超5000年一遇”“超5000年一遇” [18]2021年7月21日凌晨,据河南省水利厅消息,从7月21日02时30分起,该省水旱灾害防御II级应急响应提升为I级应急响应。该局并称:“7月18日8时至21日02:00分,我省部分地区普降暴雨、特大暴雨,最大点雨量荥阳环翠峪雨量站854mm,尖岗818mm,寺沟756mm,重现期均超5000年一遇。” [17]相关争议河南暴雨中“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甚至“5000年一遇”的形容与定性陆续出现,在网络上也引发了一些争论。 [13]有观点认为:几乎每次重大灾害事件暴发,“N年一遇”的说法总会出现,使用者的本意或许是为了突显事件的严重程度,但随之而来的误读总会将事件等级进一步夸大。 [3]学者吕红亮指出,“千年一遇”指同规模的降雨量每年有千分之一的概率发生,而非绝对数值意义上的一千年有且只发生一次。 [18]也有媒体报道,从概率上来看,“百年一遇”事件其实是经常发生的,如,在10年内至少发生一件“百年一遇”的事件的概率超过9.5%,100年内的概率则超过63%;此外,不同地区发生“百年一遇”事件的概率相互独立,且全球至少发生一起“百年一遇”事件的概率呈上升趋势。 [3]2021年7月21日,在中央气象台召开的媒体通气会上,针对连日来河南省,特别是郑州地区出现的极端降雨天气、舆论上出现的“千年一遇”“百年一遇”的诸多说法,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涛介绍,从掌握的气象数据,无法下此定义。他表示:“千年一遇”形容的实际上是一个数学上的概率。从大气科学研究的角度来讲,中国形成有严谨记录的气象记录时间是在1950年之后,截至2021年,整个降雨量记录的这个时间是70年左右。表达极端天气甚至是极端降雨过程的方法,主要是根据历史排名,根据各站点在历史上出现的极大值的降雨量,依次进行排名;如果是新出现了极端的强降雨记录,会把这个排名再做相应的调整,这是大气科学界里面比较常见的做法。所谓“百年一遇”、“千年一遇”在没有得到可靠的、长时效的、有效的降雨记录之前,很难去谈这个问题。 [4] [19]表态修正播报编辑“创历史极值” [20]2021年7月21日上午,在全国天气会商后,中国气象局召开视频会议,连线调度河南等省气象局,结合当前汛期形势和防汛救灾情况,对气象服务工作进行再强调、再部署。其中提出,要“开展极端性客观定量风险评估,及时解疑释惑回应公众关切”。 [13]截至7月26日晚,河南水利厅相关通告已换用“创历史极值”等说法。 [20]新手上路成长任务编辑入门编辑规则本人编辑我有疑问内容质疑在线客服官方贴吧意见反馈投诉建议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2025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01号

相关推荐

如何在微信上轻松查询快递单号信息:一分钟掌握快递动态
浅谈钓鱼网站
盒子365靠谱吗

浅谈钓鱼网站

📅 07-19 👁️ 1529
五谷杂粮哪个品牌好 十大杂粮品牌推荐
盒子365靠谱吗

五谷杂粮哪个品牌好 十大杂粮品牌推荐

📅 07-18 👁️ 8543